作者 pokemon967 ()
看板 chinafashion
標題 面對異己我們願意給多少對話空間
時間 Mon Nov 17 10:42:30 2008
───────────────────────────────────────
※ [本文轉錄自某隱形看板]
作者: pokemon967 () 看板: (某隱形看板)
標題: 面對異己我們願意給多少對話空間
時間: Sun Nov 16 16:46:04 2008
事情發生在星期六晚上九點之後,
行政小組提出了縮編的提案,要大家分組討論可行性,
但是在分場討論後發現似乎也有很多人,
想要先重新討論運動接下來是否要繼續採取靜坐形式發展
(如不靜坐但前往相關單位施壓游擊、或發展成監督組織等等)
提出的原因大致有二:
(1)留著場子耗人力。
(2)其他方式比靜坐更可能實際達成訴求。
此時有人提出來週四已經有決議在先,所以沒什麼好討論的了。
但是也有人認為週四討論發展形式時,匆匆表決太過草率。
(姑且先不論到底昨天該不該重新討論議案 ,因為該不該與下列重點無關,
也可另成一篇討論)
而現場開始許多人拿起麥克風各言其志, 現場開始一片混亂。
有人鼓勵大家,有人提程序問題,
還有自囚者提出對「行政小組」與學生不夠努力的質疑
眼看時間已越來越晚,但是那一百多個人還留在場上沒有離開。
不過因為討論開始無法聚焦,每個人的發言也沒有對話,
政大黃厚銘老師出來給大家建議:
「決策小組應該將決策交給大眾,轉換成一個諮詢的角色,
為大家分析情勢,然後讓現場的人來討論。」似乎沒有得到回應。
此時,吳叡人老師走了出來,他用低沈的聲音,
對著學生發表了一番憤怒而失望的談話。
言辭中對於「轉換靜坐形式」的提案充滿了譴責,
他這樣對著學生說:
「你們如果真的要撤場,真的讓我十分失望」、
「我今後再也不想為大家寫任何一首詩」、
「我也再也不想拿起麥克風說話」、
「這個時候就放棄,就真的像人家所說的草莓一樣」
那一番話我已記不清太多,只記得是像嚴父一般,帶有鼓勵的嚴厲責斥。
但卻讓我對這位可敬的老師產生疑惑。
因為就我在小組聽到的討論,沒有人談到放棄,也沒有人談到撤退,
而一直都是「什麼樣的方法更能達到訴求。」
只是這樣的想法,不斷地被現場一種聲音扭曲:
「不想留下的人就走啊!」、「放棄就真的是草莓」
但是到底誰說要放棄了?放棄靜坐的形式為什麼就是「放棄?」
包括在版上提出各種收場機制或者轉進方式的文章,
基本上也都沒有人說要放棄訴求。
其實留下來的這群人如果想要放棄,不會想來到現場待到這麼晚。
但是作為一名老師,我不禁想問,這是作為一位成熟長者的態度嗎?
您怎麼不問這一群學生在想什麼?
怎麼不問明確的執行方法是什麼?或者提議放棄的理由又是什麼?
作為一名老師,此時怎麼不是帶著大家相互對話,聆聽與理解,
卻是用一名長者的語氣對著大家責罵。
你難道不知道,你擁有拿著麥克風高談闊論的權力,擁有老師的身分
更應該用謙卑、包容的態度與不同意見的人對話,
甚至您可以坐下來跟我們一起分析情勢、討論每種策略的利弊,
然後幫助大家將討論進行下去。
但是您卻在大家最需要冷靜的時候,
用煽情而激動的口吻,將談論其他方式的學生「貼上標籤」,
這與政治人物動不動就將批判的意見抹上顏色有什麼不同?
當您用激情的語言,敘述著中、南部的學生怎麼辦的時候,
我甚至想問,中部、南部的學生為什麼是由我們帶領?
但是我根本不敢提出任何回歸問題的討論,
因為此時,您已建構了一個無形的氣氛,
場子上不斷出現「勇敢」、「堅持」這類空泛的語言,
但是政治情勢分析、運動策略分析在哪裡?
運動不是靠浪漫的歌曲、詩集撐下去的,也不只是一個決心不決心的問題。
我想作為一名政治研究的學者,老師應該很清楚這一點。
如果有人提議要回到網路上、校園中結盟,
您應該做的應該是問他可行性以及實質的規劃,
怎麼會是用「不再寫詩、不再發言」的方式「威嚇」大家?
也許在您睿智的心中,有一個最好的答案,最好的方案,
但是,就算我們真的在你心中那麼「愚蠢」、「不切實際」,
我們也有我們「選擇」、「想像」甚至「實驗」各種方法的權利。
您在急什麼?在失望什麼呢?
是這群學生不像您想的那樣勇敢?
還是這群學生無法幫您找回過去的運動記憶?
昨天晚上一位社會運動工作者顧玉玲講的很好,
如果這個場子是一個「運動」,為什麼它這麼地安靜?
大家為什麼不是來到現場對話、交換彼此對運動的看法?
而是一再地聆聽過去的長輩談及他們的經驗,
要我們實踐他們的理想,複製同樣的經驗?
而我更想問,為什麼集遊法從戒嚴之後到現在還依然存在?
為什麼今日它還被留著荼毒各種社會最弱勢的團體?
誰才放棄了戰鬥?
【是展現力量的舞台 還是對話的空間】
對於昨天呼喊「不想留下來的人就走」的朋友,
我想說的是
如果這是這場運動的第一天行動,不想來的不要來,
那麼也許是對的。
但是,當我們決定靜坐下來的時候,
我們不就是選擇了一個更寬敞的對話空間,希望吸引更多人的認同嗎?
不與其他參與者對話,不嘗試解決疑惑,不聆聽不同的分析
而只是意氣用事地說:「不想來就走!」
那麼只會有更多人離開。
而這個場子未來到底要是「勢力的展現」還是「對話的空間」?
沒有什麼哪個對或錯的問題,畢竟每種運動都有存在的意義。
展現勢力的舞台,要盡力凝聚原本就認同議題的人。
而在場上提出不同意見的人,也會被反對者發言後,隨之而來的掌聲與呼聲驅散。
如果要創造對話的空間,(當然最後可能還是無法說服對方)
但得先放下成見,聆聽、然後理解。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40.112.153.115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